交通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管理办法(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5 10:02:55   浏览:80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管理办法(已废止)

交通部


交通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管理办法
1992年5月4日,交通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交通系统的教材编审、出版工作,保证教材的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含必修、选修、配套、及翻译的教学用书),经审查,质量合乎出版要求、列入交通部教材出版计划的,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和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出版。
第三条 出版交通类专业高等学校教材,原则上限定在国家教委《普通高等教育各科类专业教材规划、编审、出版工作的分工》所规定的专业范围之内。公共课、基础课及非交通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原则上不列入交通部教材出版计划。
一次印量不足三千册或只有一个专业点、一个单位使用的教材,原则上不予出版。
使用对象相同的同类教材,择优出版一种。
第四条 需出版的教材,一般应以已使用过两遍以上的讲义为基础;被评为优秀教材的讲义,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列入出版计划;翻译的教学用书,报译时间距原版出版时间,应不超过三年。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第五条 交通系统各院校(以下简称院校)应由一位校领导负责领导教材建设工作。教材管理部门负责领导和组织全校教材建设、制订教材规划、审定教材年度计划和评选优秀教材等工作。教材管理部门要配备专人负责,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六条 院校要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有关教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认真贯彻落实。
第七条 院校选择课程主要教材,应由教研室负责认真研究决定,授课教师个人不能随意变动。
第八条 各单位要保证教材编写人员编写教材的时间,编写教材时间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各单位还要为编写教材提供文具、纸张等物品,维护编写人在稿酬等方面的正当权益。
第九条 教材管理部门不但要做好教材的订购、发行工作,还要积极开展教材建设与教材的研究工作,认真执行教材规划,做好组织、审查以及铅(胶)印教材的编辑加工工作,努力提高教材质量,扩大教材品种。

第三章 出版计划与审批
第十条 交通部每五年制定一次教材出版规划。交通部教材出版规划在各院校制定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编制。院校上报交通部的教材建设规划应包括文字说明、《教材出版计划》(见附表一)和《教材推荐书》(见附表二)。交通部教育司(以下简称教育司)委托相应的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审议《教材推荐书》,并根据院校推荐书和指导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以及交稿时间和出版能力,由部教育司会同出版社安排教材出版规划。
第十一条 教育司每年下达下一年度的出版教材交稿计划。院校或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负责的教材,由归口主编院校的教材管理部门统一填写申报表。凡未列入规划的教材均要补报《教材推荐书》,已经成立有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的专业,仍须经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审查签署意见后,方可由院校报教育司。院校在报年度计划时,要将审稿时间考虑在内,并要注意留有余地,尽量杜绝拖、欠交稿的现象,保证计划的严肃性。
第十二条 拟翻译的国外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在填写《教材推荐书》的同时,应填清原著书名(中、外文)、原著者、出版国家及时间;译出该书的绪言和章节目录,报部教育司,或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转教育司,经同意并由出版社查重约稿后再行翻译。
第十三条 出版社根据年度交稿计划的书目指定责任编辑,并与主编保持密切联系。
第十四条 每年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进度按《交通部教材管理工作历》(附表四)进行。

第四章 教材编写与审稿
第十五条 教材的编写实行主编、主审负责制。
教材编写人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热心教材建设工作的教师或专家担任。
教材必须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编写要符合著作权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十六条 鼓励编写适合大类专业使用、并符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本教材。同时可配以能体现本专业特色、使本门课程加深、加宽的“补充教材”,组成完整的课堂使用教材。
第十七条 课堂使用教材的内容,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处理好本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学科与课程之间的分工与衔接。做到不重复、不脱节,恰当掌握其深度和广度。严格控制字数,本(专)科教材,每授课学时的稿面字数控制在4000字以内;中专教材控制在3500字以内。出版社根据交通部下达的计划字数支付稿酬。
第十八条 编写课堂使用教材原则上应确定一名主编,主编承担的编写内容不得少于全书的1/4。主编负有核定书稿的编写大纲及主要内容的取舍、调整的责任,并承担全书的统稿、定稿工作,对书稿的质量全面负责。提倡并鼓励由主编遴选参编人员。
第十九条 配套教材是体现专业特色,帮助学生验证、消化、巩固课堂教学基本内容,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课程教学用书,要保证数据准确、标准规范。
第二十条 提倡个人编书。合编教材的编者最多不超过三人,并应明确一个统稿,以保证教材体例、符号的统一。
第二十一条 教材在送交出版社之前,必须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熟悉专业全面情况、治学态度严谨、未参加该书编写工作的、非编写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专家审阅。若有多人参加审阅,则必须确定一名主审,负责全书的审定工作,对审稿质量负责,并填写《交通部教材审查意见书》(附表三)。
第二十二条 审稿时间以主审人收到书稿之日起计算,稿面字数25万字以下的;审稿时间不得超过二个月;25—45万字不得超过三个月;45万字以上不得超过四个月。
第二十三条 对未达到审稿要求的不付审稿费,并将另请他人审阅。

第五章 教材修定再版
第二十四条 教材应保持相对稳定。教材在使用期间,主编院校与主编应注意信息反馈,根据需要组织修订再版。使用教材的教师应主动与教育司或主编反映教材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五条 担任修订教材的主编应慎重、客观地评价原教材,应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补充、更新,为了保持教材的连续性,无特殊原因一般不应更换主编。如确需调整主编,由教育司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决定。
第二十六条 修定教材同新编教材一样,需填写《教材推荐书》报部批准。
第二十七条 修定教材更新的内容不得少于10%,或修定量不应少于40%。

第六章 交 稿
第二十八条 根据教材印、行周期的需要,春季教材于教材使用之时的前两年的9月15日之前、秋季教材于前一年的4月15日前将书稿交到出版社。在送交书稿的同时,将《交通部教材审查意见书》寄到教育司。不能按期交稿时,主编单位应提前三个月分别通知教育司和出版社,以便调整编辑、印刷力量,否则出版计划将自行取消。出版社拒收逾期书稿。
第二十九条 送交出版社的书稿应誊清在稿纸上,并符合《编写书稿注意事项》的要求,保证文、图、表齐全,书写清晰、工整,图稿符合制版要求,书稿内容不再改动。
第三十条 在编辑加工中如发现书稿错误较多,或与已经出版的同类教材、图书大同小异,或有抄袭现象,或超过限编字数等情况,由出版社征求教育司的意见后,将书稿退回主编单位。

第七章 稿酬、样书与订购
第三十一条 教材稿酬为每千字14~18元。高等学校教材每千字16~18元;中专教材每千字15~17元;技校教材每千字14~16元。质量优秀的教材可以适当提高稿酬标准,但每千字不超过24元。
统稿费根据统稿的工作量确定,占总稿酬的5%~20%。
第三十二条 审稿费由责任编辑根据《交通部教材审查意见书》对书稿审阅修改的工作量和审稿质量确定,每千字1~3元,最多不超过4元。
第三十三条 稿费与审稿费由出版社分别寄给主编与主审。
第三十四条 教材出书后,样书由出版社分寄有关人员。样书赠送标准为:主审2册;编著者在5人以内,共赠书10册;编著者在5人以上的,主编2册,参编人每人1册。
第三十五条 新书出版后,主编应及时将“重印样书”连同勘误表寄出版社,以供出版社修改重印之用。
使用教材的教师也应积极向出版社反馈教材印刷质量中的问题。
第三十六条 用书单位应密切注意新华发行所和出版社的教材征订目录,分别于每年6月1日—15日、12月1日—15日到当地新华书店或出版社订购。一次应订足三年以上的用量。新书出版后,三年内不予重印。需要重印的书,用书单位应提前一年(分别于每年2月底前或8月底前)报教育司,以便根据需求量安排计划重印。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六月一日起施行。交通部一九八二年制定的《交通系统教材编审、出版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附表一
教材出版计划
------------------------------------------------------------------------------------------------
序号| 书 名 | 学 时 |字数(万)|主编单位、姓名|适用专业|类 别|交稿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二
教材推荐书
(公开出版、内部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人 ----------------------职称--------------------
推荐院校----------------------------------------------
一九九 年 月 日
----------------------------------------------------------------------------------
|适用专业| |主编单位| 系 室 |
|------------------------------------------------------------------------------|
|根据 专业的 级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为 |
|------------------------------------------------------------------------------|
|教 材| |新编|必修|配套教材 |讲授| |图数| 张|
| | |----|----|----------|学时| |----|----------|
|使用对象| |修订|选修|教学参考书|学分| |字数| 万|
|------------------------------------------------------------------------------|
|主学|何年在何校讲过何课、教授对象、学时、次数 |
|编简| |
|教历| |
|----|------------------------------------------------------------------------|
|曾何|何年、教材名称、学时、字数、使用对象、出版单位 |
|编种| |
|写教| |
|过材| |
|----|------------------------------------------------------------------------|
|教使|印刷形式(油印讲义、内部教材、出版社)、印刷日期、使用次数、学生反映,是|
|材用|否评为院优秀教材? |
|推情| |
|荐况| |
|前 | |
|----|--------------------------------------------------------------------------
|已同| |
|公类|教材名称、主编单位、姓名、出版单位、字数、适用学时、主要问题 |
|开教| |
|出材| |
|版情| |
|的况| |
|----|------------------------------------------------------------------------|
|本点| |
|教说|编写指导思想,教材特色及主要章节 |
|材明| |
|特 | (写不下可另附纸) |
----------------------------------------------------------------------------------
----------------------------------------------------------------------------------
|主 | |
|编 | |
|所 | |
|在 | |
|教 | |
|研 | 主任签字: |
|室 | 年 月 日 |
|----|------------------------------------------------------------------------|
|推 |推荐意见、本校使用专业、计划用书时间及印数 承担量: |
|荐 | |
|院 | |
|校 | |
|教 | |
|务 | |
|处 | |
|意 | 处长签字: |
|见 | 年 月 日 |
|----|------------------------------------------------------------------------|
|专会| |
|业(| |
|教编| |
|学委| |
|指会| |
|导)| |
|委意| 签、章 |
|员见| 年 月 日 |
|----|------------------------------------------------------------------------|
|教 | |
|育 | |
|司 | |
|意 | |
|见 | 章 年 月 日 |
----------------------------------------------------------------------------------
附表三
交通部教材审查
意 见 书

教材名称----------------------------------------------
主编人 ----------------------职称--------------------
主编院校----------------------------------------------
一九九 年 月 日
----------------------------------------------------------------------------------
|主编 |工作单位| 学院 系 |
|------------------------------------|----------------------------------------|
|编 |工作| |
|写 | | |
|人 |单位| |
|------------------------------------------------------------------------------|
|教材封面署名 | (编、编著、著、主编、合编) |
|--------------|--------------------------------------------------------------|
|教育司批准文号| |实际字数| |
|------------------------------------------------------------------------------|
|教材内容简介:(主要内容、特点、读者对象、一般不超过300字) |
| |
| |
| |
----------------------------------------------------------------------------------

审稿内容
一、教材的思想性
1.有无政治性错误,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是否有泄露国家机密的地方?
二、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取材是否先进,是否能与本门学科发展的先进水平相适应?
2.概念、定义、原理是否准确、清楚?
3.公式、图表、数据、机器型号是否先进、可靠?
4.国内是否有同类教材,与之相比在内容和体系上有什么特色?
三、各种标准使用情况
1.名词、术语、规范、符号是否符合国家现行规定?
2.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3.所绘图稿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4.非标准的名词、术语、符号全书是否一致?
四、教材适用性
1.是否符合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和字数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取材是否适当?章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2.是否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和少而精的原则?
五、教材文字叙述质量
1.文字叙述用语是否准确、精练、流畅?
2.文字、标点符号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是否存在语法错误、口语化、课堂语言等疵病?
六、著书类别
1.“编”是集国内外资料之所成;“著”是个人成果,对于“著”一定要认真审查著的内容与分量。
一般说书稿中有个人成果者,称“编著”,著的分量占全书30%以上者称“著”。
2.本书属于“编”、“编著”、“著”?
----------------------------------------------------------------------------------
|主审人| |职称| |工作单位| |
|----------------------------------------------|--------|--------------------|
|接稿时间| |寄出时间| |
|------------------------------------------------------------------------------|
|审稿记录: | 主编意见: |
| | |
| | |
| | |
| (可另附纸) | |
|------------------------------------------------------------|------------------
|--------------------------------------------------------------------------------
| 教 | |
| 研 | |
| 室 | |
| 、 | |
| 系 | |
| 的 | |
| 意 | |
| 见 | 年 月 日 |
|------|----------------------------------------------------------------------|
| 编 | |
| 委 | |
| 会 | |
| 、 | |
| 专 | |
| 业 | |
| 教 | |
| 学 | |
| 指 | |
| 导 | |
| 委 | |
| 员 | 年 月 日 |
| 会 | |
----------------------------------------------------------------------------------
----------------------------------------------------------------------------------
| 学 | |
| 校 | |
| 教 | |
| 务 | |
| 处 | 年 月 日 |
|------|----------------------------------------------------------------------|
| 教 | |
| 育 | |
| 司 | |
| 意 | |
| 见 | 年 月 日 |
|------|----------------------------------------------------------------------|
| 出 | |
| 版 | |
| 社 | |
| 意 | |
| 见 | 年 月 日 |
----------------------------------------------------------------------------------
附表四
交通部教材管理工作历
----------------------------------------------------------------------------------------------------
时 间 | 工 作 内 容
----------------|----------------------------------------------------------------------------------
元 月 |下达本年度部属高校内部教材计划。
----------------|----------------------------------------------------------------------------------
2月15日 |出版社将已发稿的下年度春季教学用书通知新华发行所或用书单位进行征订、并通知教育司。
----------------|----------------------------------------------------------------------------------
2月底 |各院校将需要重印的下年度春季教学用书及印量通知教育司和出版社。
----------------|----------------------------------------------------------------------------------
4 月 |教育司将下年度春季教学用书的出书情况通知用书单位。
----------------|----------------------------------------------------------------------------------
4月15日 |下年度秋季教学用书的交稿时间截止。
----------------|----------------------------------------------------------------------------------
6月1~15日 |各院校向新华书店或出版社订购下年度春季教学用书。
----------------|----------------------------------------------------------------------------------
7月底前 |各院校向教育司报下年度教材交稿计划。
----------------|----------------------------------------------------------------------------------
8月15日 |出版社将下年度秋季教学用书通知新华发行所或用书单位进行征订,并通知教育司。
----------------|----------------------------------------------------------------------------------
8月底前 |各院校将需要重印的下年度秋季教学用书及印量通知教育司和出版社。
----------------|----------------------------------------------------------------------------------
9月15日 |第三年度春季教学用书的交稿时间截止。
----------------|----------------------------------------------------------------------------------
10 月 |教育司将下年度秋季教学用书的出书情况通知用书单位。
----------------|----------------------------------------------------------------------------------
|教育司下达下年度教材交稿计划。
----------------|----------------------------------------------------------------------------------
11月底前 |各院校向教育司报下年度部属高校内部教材计划和本年度的完成情况与成本结算。
----------------|----------------------------------------------------------------------------------
12月1~15日|各院校向新华书店或出版社订购下年度秋季教学用书。
----------------|----------------------------------------------------------------------------------
12 月 |教育司下拨部属高校内部教材出书补助费。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


银川市人民政府令

第 4 号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已经2012年5月9日市人民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5日起施行。



银川市市长:

二O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公民,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本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技术创新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下列科学技术创新奖:
(一)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二)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三)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
(四)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
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每四年评审一次,其它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每两年评审一次,具体工作由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成立市科学技术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的评审工作,其组成人员由市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报市科学技术领导小组批准。
第四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授予具备下列条件的项目:
(一) 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为带动、促进本市产业战略布局发挥重要作用的;
(二)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地位,为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突出成绩,并取得特别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第五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授予取得银川市级科技成果,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组织或者公民:
(一)在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运用科技知识研究、开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动植物新品种,创新点突出,经实施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二)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中,将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实现了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
(三)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产生了明显社会效益的;
(四)在为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软科学研究中,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实践证明有显著成效的。
第六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授予具备以下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划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
(一) 有明确的年度、中长期科技研发方向和目标;
(二)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5%以上,且企业研究开发投入逐年增长;
(三) 获批组建了自治区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 注重推进管理创新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五) 科技创新活动突出,在评审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六)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60%以上。
第七条 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授予同本市优势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制约本市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了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第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优先奖励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项目。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对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获得者予以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十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每届评选2项,奖励不分等级,每项奖励50万元。评选期内无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空缺。
第十一条 获得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的组织和公民,按其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小给予奖励,其中一等奖奖励4万元,二等奖奖励2万元,三等奖奖励1万元。
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的授奖名额不超过申请评奖项目总数的25%,一等奖在没有符合条件的项目的情况下可以空缺。
第十二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每届评选5项,奖励不分等级,每项奖励10万元。评选期内无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空缺。
第十三条 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每届评选3项,奖励不分等级,每项奖励5万元。评选期内无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可以空缺。
第十四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的奖励经费由市财政专项列支;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的评审工作经费从奖励经费中列支。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奖金额度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第十五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的推荐和申报,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一)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的推荐:符合申请奖励条件的组织或者公民,由所在县(区、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推荐申报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由第一完成单位组织申报;
(二)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的申报:符合申请奖励条件的组织和公民,由所在单位按行政隶属关系报主管局(委)、县(区、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或者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组织申报;
(三)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的推荐:符合申请奖励条件的企业,由所在县(区、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推荐申报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
(四)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的推荐:符合申请奖励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由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所在县(区、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推荐申报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市科学技术创新奖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申报和推荐的科学技术创新奖励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应当在公共媒体予以公示,公示期为30天。
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由提出异议者以书面意见报市科学技术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复核。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奖。
第十七条 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的奖金,应当按照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不搞平均主义。
第十八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经查明属实的,撤销奖励,收回全部奖金。
第十九条 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6月15日起施行。1991年6月2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8号发布的《银川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同时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监察案件调查处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监察案件调查处理办法》的通知
1995年8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

为了保证税务机关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正确、及时查处案件,现将《税务监察案件调查处理办法》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税务监察案件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税务机关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正确、及时地查处案件,根据《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和《税务监察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务监察机构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税务监察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不受其他行政部门和个人干涉。
第四条 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政纪为准绳,在适用法律和政纪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 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要坚持税务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监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第七条 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第二章 受理与立案
第八条 各级税务监察机构通过下列渠道受理反映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线索和材料:
(一)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
(二)上级机关及领导批转或有关部门移送的;
(三)来信、来访、来电举报或控告的;
(四)新闻单位或有关文件、资料反映的;
(五)被监察单位或人员自述的。
第九条 税务监察机构受理案件范围包括:
(一)贪污税(公)款;
(二)行贿、受贿、索贿;
(三)通谋参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四)参与伪造、倒卖、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为他人开具内容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五)违反税收票证、印章、发票使用管理规定谋取私利;
(六)玩忽职守,造成国家税(公)款直接损失;
(七)挪用税(公)款及公物;
(八)勾结、唆使、协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偷税、抗 税;
(九)积压、截留国家税款;
(十)超越权限擅自减免税;
(十一)任意降低(或提高)税率、缩小(或扩大)征收范围;
(十二)收受纳税人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
(十三)以权压价购买纳税人商品;
(十四)接受纳税人宴请;
(十五)向纳税人借钱、借物、赊欠货款;
(十六)在纳税人处报销票据;
(十七)直接参与经商或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亲友经商;
(十八)参与纳税人举办的高消费娱乐活动;
(十九)在纳税人处兼职同时取酬;
(二十)违反规定乱收费;
(二十一)其他违反政纪的行为。
第十条 对受理的线索、材料,应当登记反映内容、线索、举报或控告人姓名、单位住址、电话等。
受理口头举报、控告或行为人自述的,应制作笔录,经核对无误后,由陈述人签名或盖章;必要时可以录音。如举报、控告人不愿公开自己姓名,应为其保密。
第十一条 税务监察机构收到举报、控告线索和材料经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进行初步审查,初审后由主管局领导批准,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认为违法违纪事实不存在,或者虽有违法违纪事实,但行为显著轻微,不需要给予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理的,予以了结;
(二)认为虽有违法违纪事实,不需要给予行政处分,但需给予其他行政处理的,提出意见后,送交其主管部门;
(三)对已经处理的违纪问题,可以直接签复举报、控告人或交办机关;
(四)对不属于税务监察机构受理范围的问题,应告知举报、控告人到有关部门反映或代转有关部门;
(五)主要违法违纪事实存在,需要给予政纪处分的,予以立案;
(六)对诬告、陷害他人的税务人员,要立案查处;对不属于税务人员的诬告、陷害他人者,转有关单位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重要、复杂的案件,税务监察机构可以商请行政监察机关、纪检部门、司法机关共同立案。
两个以上单位或部门联合调查的案件,由主办单位办理立案手续。
第十三条 税务监察机构调查处理税务监察案件,实行分级立案的办案原则。属于下一级监察机构立案范围的重大案件,上级监察机构也可以直接立案。
第十四条 对确定立案的案件,应填写立案报告,报局领导批准,重大案件的立案,应同时报上级监察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决定立案调查时,应当通知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人所在单位。但有碍调查或者无法通知的除外。
第十六条 税务监察案件应当在立案后6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办案期限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向上一级监察机构说明情况,但至迟不得超过1年。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不能如期结案的,应当向交办机关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税务监察机构办案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行回避:
(一)是被调查人或者检举、控告人的近亲属;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案件被调查人或者检举、控告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处理的。
被检举、控告人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申请其回避。税务监察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其所在局主管领导或上一级监察机构负责人决定;其他办案人员的回避,由本级监察机构负责人决定。
对办案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办案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被调查人、检举、控告人及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各复议一次。

第三章 调 查
第十八条 案件立案后,应当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方案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的组成;应当查明的问题和线索;调查步骤、方法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九条 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
(五)视听资料;
(七)勘验、检查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
第二十条 税务监察机构应当依法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对于能够证实被调查人有违法违纪行为或者无违法违纪行为,以及违法违纪行为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都应当收集。
严格禁止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第二十一条 税务监察机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调查取证时,调查人员应当出示有关证明文件。调查取证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第二十二条 调查取证时,应当问明证人的身份、证人与被调查人之间的关系,并告知证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以及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证据应当负有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必要时经证人同意录音、录像。
调查人员应当当场制作调查笔录,也可以由证人用钢笔、毛笔、书写证言。没有书写能力的证人可以由他人代为书写,经核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者盖章。如果证人要求对原证作部分或全部更正时,可允许在注明原因的情况下另行作证,但不退还原证。
第二十四条 收集证据应当取得原物、原件,如果不能收取原物、原件时,可以拍照、影印、复制,但应当注明原物、原件的保存单位或者出处,并由提供原物、原件的单位或个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五条 现场勘验、检查情况,应制作笔录或勘验、检查报告,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员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必要时可以拍照、录像。
第二十六条 对具有专业技术的证据,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技术人员参加调取;需要进行鉴定的,由鉴定人写出书面结论,并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七条 调查过程中,应当询问被调查人,听取其陈述和辩解。
第二十八条 对有关机关提供、移送的证据,监察机构应进行审查核实。对司法机关正式提供、移送并已认定的证明材料,可以直接使用。
第二十九条 需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法违纪行为的资料、物品和非法所得的,应当出示监察通知书,并开列清单。暂予扣留、封存的时间不得超过办案期限。
调查中需查核被调查人以及与所查案件有直接关系的人员在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存款的,需先报局领导批准后,提请行政监察机关予以配合和支持。
第三十条 责令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人停止正在或者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行为的,应当出具监察通知书,送达被调查单位、被调查人及所在单位,并通知其上级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 建议主管部门暂停有严重违法违纪嫌疑人员公务活动或者职务的,应当报经局领导批准后,制作监察建议书送达其主管部门。
第三十二条 税务监察机构对调查事项涉及管辖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查询和调查,有关单位和个应当予以协助。
对应当予以协助又能够协助而拒不协助的,监察机构可以建议其主管机关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三十三条 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超出原定调查任务以外的问题,或者与本案无关的违纪问题时,应当先报局领导批准。
第三十四条 税务监察机构在调查案件过程中,需要公安机关协助时,应当先报局领导批准。
第三十五条 调查结束后,应当制作案件调查报告。案件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立案依据;违法违纪事实、性质;被调查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被调查人的态度和对书面材料的意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的意见;处理意见;调查人员签字或者盖章;报告时间等。
第三十六条 调查人员应当将认定的违纪事实形成书面材料与被调查人见而,并允许其申辩。必要时应当重新调查或者补充调查。
被调查人应当在书面材料上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也可另附书面意见。拒绝签署意见或者拒绝签字盖章的;由调查人员在书面材料上注明,由被调查人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

第四章 审 理
第三十七条 税务监察案件调查终结后,由税务监察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对案件进行审理。
第三十八条 审理案件应当由两人共同承办,特别重大的案件,应当由两人以上进行审理。
第三十九条 在审理案件时,认为需要对案件进行补充调查或者补办手续的,可以通知调查人员补充调查或者补办手续;经监察机构负责人同意,也可以自行调查或者补办手续。
第四十条 审理人员应当就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核。审理结束后,提出审理报告。
第四十一条 经过审理,可以结案的案件,可以直接送局长会议审定;对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审理委员会审议后,送局长会议审定。

第五章 处 理
第四十二条 税务监察案件调查、审理结束,分别不同情况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有违法违纪事实,需要给予政纪处分的,由税务监察机构作出处分决定;
(二)有违法违纪事实,但情节轻微或者具有减轻情节,不给予处分的,经批评教育后由税务监察机构作出免于行政处分的决定;
(三)对在单位或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违法违纪单位或个人进行内部通报或者公开报道:
(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取得非法收入,应当依法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已经给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作出处理决定;
(五)认为需要由其他机关、部门给予处理的,移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
(六)违法违纪事实不存在,案件予以撤销。
以上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合并使用,但是经局长会议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四十三条 对税务监察机构作出的行政处分及其他处理不服的,按照《税务监察暂行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处理。
对给予的政纪处分及其他处理建议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建议次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建议的监察机构提出,监察机构应当在十五日内给予回复。回复后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构提请局领导或者上一级税务监察机构处理。对所受处分不服提出申诉,如经过复审,需改变或者取消原处分决定的,一般由原作出决定或批准处分的机关重新作出决定;在新的决定作出前,仍按原处分决定执行;政纪处分有改变,善后事宜由申诉人所在单位处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政纪同时又违反党纪或刑法的人员,税务监察机构在作出政纪处分决定后,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党组织或司法机构。
第四十五条 在案件作出处理决定或审查结论后,税务监察机构应当办理呈报上级备案及向下级批复的手续。
下级监察机构收到上级监察机构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处理批复或通知后,应予执行。
上级监察机构收到下级监察机构查处的案件,认为处理不当的,有权改变下级监察机构的处理决定。
第四十六条 税务监察机构在政纪案件处理后,应当写出报告,报经局领导同意后结案,并按规定办理呈报、备案、立卷、归档等事项。
立卷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材料齐全、组卷科学、编目清楚、手续完备。
第四十七条 被调查单位或者人员有违反《税务监察暂行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税务监察机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税务监察人员在查办案件中有违反《税务监察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其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原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下列概念的含义是:
(一)“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二)“重要案件”和“重要、复杂的案件”,是指涉及所属局及其负责人的案件,或案情复杂、情节严重、违纪金额较大的案件。
(三)“期限”,指税务监察机构查处违纪案件应当遵守的时间。凡时间的计算,均不含当日和途中时间,遇有法定节假日自然顺延。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一九九○年九月五日国家税务局发布的《税务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同时废止。